回憶蔡元培對學生既保護又嚴厲 今天尋索啟示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11/25 00:57

最後更新: 2020/05/04 16:20

分享:

分享:

五四時代北大校長蔡元培,處理學生運動的手法,被指能成典範。

香港動盪局勢仍未平息,中文大學日前曾發生嚴重衝突,校長段崇智親上前綫,在學生、示威者與警察之間斡旋。此舉在輿論場一石激起千尺浪,有人批評他姑息激進示威者,但也有許多人稱許他保護學生、實踐師道,有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遺風。要談論這個話題,必須先了解蔡元培當年如何處理學生運動、箇中又有沒有今天值得借鑑的啟示?

香港民間反對《逃犯條例》修訂引起風潮後,社會逐漸出現激烈示威,為數不少大學生參與其中,不少人因此被捕或受傷;各大學校長持守怎樣的態度,成了輿論的焦點。與此同時,有論者則借古喻今,重溫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、北京大學校長保護學生的往事。

倘若按當政治社會環境,五四運動算是一次激進的運動。蔡元培當年如何面對這場風暴?一切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說起。

央視:中大校長段崇智姑息暴力 卻讓全港納稅人埋單

環球時報胡錫進就理大局勢 向警察發兩點提醒

一戰1917年結束,巴黎和會1919年召開,但會議不僅拒絕戰勝國之一--中國的要求,不允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,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。消息傳回中國,輿論嘩然,大學生在5月4日上街抗議。 

五四運動時 北大校長蔡元培保護學生

作為校長的蔡元培,當年曾反對學生外出示威,他認為學生應該先讀好書,更一度站於北大校門,企圖勸止學生外出示威,但惹來學生報以噓聲。蔡氏最終無力阻止,事後便發生歷史著名的「火燒趙家樓」--學生縱火焚燒官員大宅等情節,32名學生被捕。

蔡元培此時同情並理解學生的放棄讀書、全力投入救國的選擇,並挺身而出,與北京10多所高校校長聯合發表聲明,說「學生的行動,為團體之行動,即學校之行動,決定只可歸罪校長,不得罪及學生一人」。

大學校長應如何處理學生運動?蔡元培當年的做法,是否有啟示?

蔡元培與北洋政府交涉時更毫不含糊說,「被捕學生的安全,是我的事,一切由我負責」,更以辭職作籌碼,說「願以一人抵罪......如危及身體,而保全大學,亦無所不可」。結果這批學生被釋放。

但事態未因此結束。北京踏入6月仍示威不斷,有記述指,北洋政府軍警曾包圍北大,逮捕學生約1000人,引發全國罷工罷市罷課。蔡元培往後亦持續為保護大學、學生奔走,成為穩定動盪社會的重要力量。

3大背景下 蔡元培成穩定社會局面的力量

有論者把今天香港社會運動與「五四」時期相比,這或許有所爭議,未必人人認同;惟段崇智親身斡旋、防範事態惡化的承擔,卻確與蔡元培有相似之處。

習近平談香港 新華社解讀「3+3+3+1」全文

習近平講話暗藏政治密碼 對香港激進示威作新定性 新華社解讀

但當然,1919年五四與今天時隔百年,歷史的時空不同,當年校長勇敢承責、北洋政府向民意讓步,自有當年特殊時空因素,當中大概有3點:

其一:北洋時代社會思潮多元化

北洋政府時期雖然政治紛亂,但社會「百家爭鳴」,學者社會地位超然。當中,蔡元培是由當年北洋軍閥黎元洪禮聘為北大校長,連「武人」都尊重大儒,學者發聲自能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。

其二:蔡元培曾是革命者

蔡元培曾參與推翻清帝國的革命,他深知年輕學生所想,用今天香港的流行語言就是「不離地」;因此他願意挺身保護學生,他居中向學生斡旋,也容易被學生接受。

翻開歷史便知道,1868出生的蔡元培,年輕時參加光復會、同盟會。有記述更指,他參與過組建了「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」,更曾與陳獨秀、章士釗等革命者在密室中學習製造炸藥等武器。

其三:蔡元培個人對人文的認知

有評論指,蔡元培願意擔責保護學生,最重要的還是他對人文主義的認知。蔡元培1916年任北大校長後,力推改革、重視人文教育,提倡思想自由,延聘和支持李大釗、陳獨秀、魯迅,辜鴻銘等人任教講學。

五四運動街頭示威。

他曾說過,「教育者,養成人格之事業也」。在這種理念下,學生出現激進行為後,蔡元培首先關注的不是火燒打砸造成的損失,而是學生身體的安全。

蔡元培持守人文主義 今天各方應思考

歷史有時會相似,但總不會簡單的重覆。當年蔡元培保護學生,斡旋亂局的做法,不可能完全複製、應用於化解今天香港的動盪局面。

人民日報解讀習近平談話:香港止暴制亂無中間地帶

【香港人權法】美國智庫:特朗普政府只會口頭支持香港抗議者

但輿論場上的一些意見認為,蔡元培當年的「人文關懷」確實對今天有所啟示,如各方都持守對人的尊重、對生命的珍視,香港今天的死結,是不會解不開的。

「殺君馬者道旁兒」 各方應同步反思

要補充的是,蔡元培對學生的激進行為,其實也有微言的。例子之一,是他當年拯救學生後曾寫下感想,說了一句「殺君馬者道旁兒」。這句話出自東漢應劭的《風俗通義》,故事說有一個人騎着馬在路上跑,馬兒跑得飛快,路人不斷為牠鼓掌喝采;馬兒很得意,騎馬的人更高興,便快馬加鞭,在路上繼續狂奔,但最終馬兒失蹄跌倒,馬死人傷。

路傍一個老者經過說,殺你這匹馬的人,就是在路旁鼓掌喝采的人。有人將蔡元培引用這句話,解讀為他暗暗勸告學生:社會運動得到群眾鼓勵,嚐過勝利滋味後,如繼續不顧一切猛力前進,當心出事。

兩件事反映 蔡元培對學生既愛護又嚴厲

例子之二,是發生在1922年10月的北大「講義費風潮」。當時200多學生群擁至校長室,要求廢除講義費,過程混亂、秩序蕩然。蔡元培堅拒讓步,厲聲問「你們鬧什麼」,接下來更說「我是從手槍炸彈中歷煉出來的(曾參加革命),你們如有手槍炸彈盡不妨拿出來對付我,我在維持校規的大前提下,絕對不會畏縮退步」。最後更再度辭職,以示對學生不滿。

其後經胡適調停後,蔡元培才返校復職。他不久後在北大召開師生大會,將「講義費風潮」定性為學生「用蠻橫的手段借端生事,意圖破壞」,是「暴動」及「暴舉」,敦促大學生要細心檢點。

蔡元培對學生軟硬兼備,既愛護、又嚴勵的態度,放諸今天能否成為教育界的楷模,似乎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
本報記者:伍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